心中有灯 “拐”下有力
从1岁发烧落下小儿麻痹症,近60年的光阴,光拄拐杖就拄坏了几十副;打从记事起,就从未因腿脚不便怨天尤人,埋怨这儿、埋怨那儿;即便到了花甲之年,依然把吹好葫芦丝作为一种精神追求.....
见到吴小平,看到他那开朗的笑容、热情的礼让,让人丝毫觉察不到这是一位患病多年的老人,他脸上没有一丝忧郁和颓丧,一直都是笑呵呵的。
吴小平今年已经60岁了,但是拄上拐杖,仍是那么灵活和自如。“老吴一直都很乐观, 你别看他都60岁了,每天还要骑上电动三轮车到残疾人康复托养服务中心与一帮‘志同道合者’练习‘吹拉弹唱’ ,前些日子还拿了个奖。”他的爱人闫金萍对记者说。
在小儿麻痹症患者当中,吴小平的病症算是稍微严重一些的。“小的时候, 家里兄弟姊妹多,我只记得7岁那年,父亲带着我上宝鸡治疗过,由于种种原因,病症未能根治。”谈起那段模糊的记忆,吴小平有些惋惜地说。
虽然有些惋惜,但是吴小平心里也很清楚,要想根治,也确实不易。“在那个传统观念比较盛行的年代,作为家里唯一的男孩,父母对我的期望值比较高,希望通过寻医问诊把病治好,将来好挑起‘大梁’。”吴小平坦言。
但天不遂人愿。“ 既然病症无法根治,那也不能自暴自弃、放任不管、随波逐流。”父亲的一番话让吴小平记忆犹新,也增添了他求上进的自信心。
“我父亲是铁路巡道工,从小对我们兄弟姊妹的要求都特别高、特别严。”吴小平说,因为在父母眼中,他们希望每一个孩子都能茁壮成长。
鉴于此,即便吴小平从小腿脚不方便,作为父亲,依然想尽一切办法让他读书学习。
“在那个懵懂的年岁,父亲让我一路把书读到了高中,直到现在我都特别感激他的良苦用心。”吴小平说,或许作为巡道工的艰辛,让父亲深刻地认识到知识的可贵。
高中毕业后,限于身体原因,吴小平未能如愿进入大学深造。但是小学、初中、高中积淀下的文化知识确实让他受益匪浅。
吴小平说,像我这样的身体条件,如果再大字不识一个,将来的日子怎么办?
也正是有了这些文化知识的积淀,当走到人生的第一个十字路口时,吴小平有了自己的主意:“我得学门手艺。”
就这样,从学钉鞋到学裁缝,再到学修理小家电,吴小平靠着不服输、不认命的执着,靠着自己一双勤劳的双手端稳了饭碗。
“我的腿脚不方便,即便学手艺,也只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两只胳膊、两只手的作用。”吴小平有些无奈地说,可正是在自己的亲身体验中,才真切地体悟到生活的不易。
也正是生活的不易,让吴小平养成了自强不息的性格。“从 上世纪80年代末踏入社会,靠着当学徒工、自我摸索,我慢慢学会了修理组装小家电的技术,并开了一家店。”吴小平对当年的决定颇有几分得意。
“我的腿脚不便,但这绝不是我给社会添累赘的理由。”吴小平说,在自己有条件的时候,不能总想着伸手向别人讨要过日子。
那些年,吴小平起早贪黑、忙前忙后,硬是靠着一双勤劳的双手蹚出一片艳阳天。
心中有灯,“拐” 下有力。如今,随着年岁的增长,在友谊社区的帮助下,吴小平享受上了一些国家政策的帮扶,但是他心中的那份感恩之情总是难以割舍。
“都这么大岁数了还要骑上电动三轮车参加残联组织的业余活动,而且每天雷打不动。”闫金萍有点心疼地说,点滴恩情,总要尽最大努力予以回报,老吴就是这么个人。
来源:嘉峪关日报